什么是微法庭?微法庭顶级理解
2021-08-10
“一核两线”链接“N+力量”,打造新时期“微法庭”
周村法院在现有“微法庭”的基础上,继续提升理念境界,高点定位、高位谋划,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,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,致力打造党委领导下的“多元多点智慧巡回法庭”。
⏩1.发挥党委领导作用
把“微法庭”融入镇办村居综治服务体系,纵向建立区级统筹负责、镇办板块治理、村居网格靠前调解的组织网络,横向整合综治中心、信访、司法、公安、法院等部门资源,依托“法庭e+”平台提供智慧诉服,推动完善“非诉挺前、法院断后”解纷模式,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大格局。
⏩2. 发挥党建主线引领作用
突出党的领导组织优势,在“微法庭”成立临时党支部,按照构架规范、服务融合型、管理量化型“三型”标准开展支部工作,推动建立基层治理党委政府联治、村居网格联动、行业组织联处、社会力量联建治理体系。
⏩3.发挥信息全线支撑作用
整合移动微法院、庭审直播平台、司法为民APP、12368 热线等诉讼服务平台,构建“微法庭”互联互动大网络,通过法官联村进网入户常态化,把服务延伸到家门、把纠纷化解在当地。
“双四模式”升级“E+法庭”,打造基层社会治理闭环
⏩1.多元多点共建
按照“广泛设立、主体多元”的原则,在10个镇办、238个村居、15个行业组织全面推广设立“微法庭”。“微法庭”推行“一镇街一法官”“一村居一站点”“一案一群聊”等服务模式,以村居负责人、特邀调解员、代表委员等为调解主体,通过综治中心实现纠纷集中整合、精准分流,确保大部分纠纷由镇办村居、行业组织等调处在诉前,化解在当地。
⏩2. 分片分级调处
成立微法庭服务总站,负责统筹协调、日常对接、信息汇总、反馈督办等工作;下沉4个民事速裁团队,每个团队分片对接2-3个街道、镇办及其辖区村居,与片区村居调解主体及司法、税务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国土资源、行政执法等联调部门,建立联动工作群,协调指导矛盾化解工作,全面构建“网格排解、村居自解、部门联解、法院调解”四级联调解纷机制,切实优化解纷效果。
⏩3.输入输出双向循环
微法庭对输入案件可以就地解纷、接受指导、诉讼代办,对诉讼案件可以输出委托调解、协助送达、网上办案,真正实现诉调双向贯通。即:对摸排发现、主动求助的矛盾纠纷,发挥党员村干部熟悉社情民意、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优势就地化解;对重大、疑难、复杂可能引起诉讼的纠纷,及时联络片区负责法官,进行现场或者在线指导调解;对调解不成的纠纷,调解主体可以通过“微法庭”进行网上立案、网上查询、网上缴费等诉讼代办工作;对进入诉讼的纠纷,根据案件情况,可以回流委托调解、协助送达,并进行全流程网上诉讼,实现为民诉讼“一次不用跑”。
⏩4.线上线下全面发力
依托“法庭E+”平台,与技术公司协调对接,创新巡回智慧设备,解决远程签章问题,把“微法庭”变成随时随地可移动的智慧法庭,直接搬到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、群众身边,实现巡回审判当场立案、现场调解、即时缴费、立出文书、直接送达一体化和全流程网上办案常态化。上半年,共开展巡回审判35次,网上办案347件。
“五微六治”汇聚“A+效能”,培育社会治理自愈能力
“微法庭”充分利用乡镇村居现有资源,在不增编不盖房的情况下,通过“微平台、微场地、微距离、微成本、微星光”,实现“指导民调、就地解纷、诉讼代办、网上办案、法治宣传、完善民约”六项功能,有效提高社会主体自我管理能力,培育提升社会治理自愈能力水平。
⏩1.以规范引领激发内驱,促生“免疫因子”
扎实开展巡回审判入户、庭审直播到村、以案说法下乡等工作,充分发挥司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,培育基层社会的法治意识、法治思维、法治精神,提高人民群众的学法、守法、用法能力,提升基层社会整体法治意识。坚持普遍普法和特别普法相结合,重点加强风险研判和板块治理,针对辖区涉征地拆迁、借款融资、物业房产等群体性、涉众型矛盾纠纷,加强对行业监管漏洞、矛盾纠纷成讼态势和重大矛盾风险的预警建议。上半年,共开展商品房纠纷讲座、两委换届法律培训、矫正对象以案释法等专项活动21次。
⏩2.以乡规民约凝聚共识,形成“防御屏障”
“微法庭”在风险研判、预警防范、矛盾化解过程中,针对发现的管理漏洞,积极参与完善乡规民约、社区公约等基层社会规范,将基层自治与法治思维、法治方式结合起来。逐步完善的乡规民约,通过自我管理、自我修复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约束,进而凝聚思想共识,推动形成合理有序、良性互动、协同发展的社会风尚。
⏩3.以共治实践积累经验,增强“自我抗体”
通过法官与调解人员的日常联络、指导民调、技能培训等,促进调解人员解纷水平不断提升,并从个案调解实践中体悟法治精神,助力引导一批乡贤、行业协会、代表委员、人民调解员,成为乡村自治、践行德治、推动法治的“带头人”,最终实现多点共治、以点带面,综治效果持续优化。